深圳的这群程序员,很不简单

来源: 残友事业网
2023/9/11 17:22:51

当我们讨论发展与创新的时候,我们讨论的是什么?是发展的空间与力度,是创新的思路和高度,还有成果的容量和厚度。
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探讨经济发展的动能,还要推动社会进步的普惠;这要求着我们不仅要关注主流,还要关注那些相对弱势和隐形的人群。
中国有超过8500万残疾人,数量位居世界第一。然而,他们中的大多数常年待在家里,街头巷尾中,我们甚少发现他们的存在。
广阔的社会空间里,为何缺乏他们的身影?我们能做什么努力,让残疾人同样参与和分享社会发展的进程?这个问题,关乎上亿人口的权利与福祉。

中国有8500万残疾人。这些总数近亿的残疾人群隐匿在社会的各个角落,而我们鲜少看见他们的身影。
最新发布的《中国残疾人事业研究报告(2023)》显示,截至2022年底,全国城乡持证残疾人就业人数为905.5万人。路径少、空间小、就业类型限制多等问题依然阻碍着残障群体参与社会生产。
对残障群体来说,走出家门、走进社会,不仅关乎谋生,更意味着生命的尊严与厚度。然而,在广阔的社会空间中,是否有属于他们的位置?离开家庭后,残障者能否拥有新的出路?

对残障群体来说,走进社会有着更深层的意义/《万物理论》剧照

这个问题,今年已逾古稀的创业者郑卫宁思考了很多年。

26年前,身患重症血友病的郑卫宁和几位残障伙伴一起,用一台电脑开启了他们的创业之路。如今,他们创办的残友集团,已成为拥有一家基金会、14家社会组织和40多家社会企业的综合平台,其员工总数有5000多人,其中超过90%是残疾人。
谈起过去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,郑卫宁的初心很简单:“要让残障群体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找寻到适合自己的位置,让他们走进工作岗位,跟主流社会的人们一起来分享社会发展的红利。”


1、“残疾人优势”

因为先天的血友病,郑卫宁的双腿肌肉无力,极易出血,难以出行和上学。更多的时候,他都是静静趴在床上阅读,消磨时光。
在漫长的青年时期,残疾带来的行动不便锻炼了他忍受寂寞、专心学习的能力。通过自学高考,他先后获得中文、企业管理和法律三个电大学位。

1997年,为方便治疗,郑卫宁来到深圳。彼时深圳的互联网产业刚刚萌发,他敏锐地觉察到:电脑和信息技术能够打通时空限制,或许可以成为残疾人的机会。

早期的郑卫宁和同事们/@残友郑卫宁

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,郑卫宁发现残障人士虽然行动不便,但他们也因此拥有了大段的空白时间和专注的能力,他相信:只要经过对应的训练学习,残障人士也完全可以胜任IT类工作岗位。
在郑卫宁成长的八九十年代,中国尚未建立起较完善的残疾人就业保障体系。从接受职业教育到步入社会,残障人士的每一步都面临层层阻碍。那时,谈起残疾人就业,除了盲人按摩,人们再也想不起其他,更不要说创业这样大胆前卫的选择。
有一定知识基础的郑卫宁决定试一把。
在深圳,一台旧的台式电脑,一个勉强挤下几个人的小房间,成了郑卫宁和几位残障朋友创业的起点。打字、复印,帮忙检索网页信息,通过这些相对简单和基础的业务,他们赚到了第一笔钱。

和其他体力劳动不同,计算机相关职业对从业者的体力和肢体敏捷程度要求并不高,经过训练后,能够长时间保持坐姿、有较强学习意愿的残障人士也能够胜任。

残疾人云客服培训项目/@残友电子善务

在义工的鼓励下,郑卫宁和刘勇等伙伴开始从简单的机械操作转向更高阶的技术学习。他们共同创办了中华残疾人服务网,并招募了几个对电脑技术有了解的残障大学生,从信息搜集与处理、网页设计与维护等入手拓展业务,残友的名字越来越响。
郑卫宁逐渐意识到职业之于残障人士的重要性:“有了工作,能靠自己的双手和本事养活自己,才能建立起自信。”就业,不仅意味着谋生的途径,更是残障人士尊严的象征。
事实证明,郑卫宁和残友的尝试同样踩中了时代发展的步伐。
进入21世纪,国家加快推进小康社会建设,中国残疾人事业全面提升。2008年出台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》,同年修订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》。让残疾人拥有职业空间、融入社会生活,已是时代所趋。

伴随着特殊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普及,接受过职业技能训练的残疾人数量也日益增长。智研咨询发布的研究数据显示,2022年,高等教育阶段招收了30035名残疾学生。不同学段残疾人入学人数均保持增长态势。

郑卫宁/@残友郑卫宁

来到残友的人基本已接受过较完整的基础教育,在正式上岗前,企业也会提供一套完备的职业培训,确保他们在职业生涯中能够获得更稳健的发展空间。
与此同时,中国的互联网及电商行业迅猛发展。在此背景下,残友联合淘宝发起的百城万人残疾人远程电商批量就业工作项目,残友集团官网数据显示本次项目在全国100多个省市落地培训,就业人数超万人。
这也是残友最初摸索出的保障残疾人权益的路径——让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突破肢体的限制,成为他们通往社会生活的桥梁。
在残友,越来越多的残障人士开始坐在电脑前,用双手创造出自己人生的价值。


2、“8小时之外”

乘着互联网的东风,公司规模不断扩大,残友也从一个只有几个人、家庭办公的小作坊成了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企业。

残障人士生活难以完全自理,这一群体也更需要得到照顾和抱团取暖。在郑卫宁的规划中,残友不仅是一家可以给他们提供工作岗位的公司,更是一个能给大家归属感和幸福感的家园。在这样的理念引导下,从饮食住宿、再到医疗救助,残友逐渐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员工供养体制。

《无名之辈》剧照

提供免费吃住、基础医疗服务之外,郑卫宁还开创了一套现代企业制度里罕见的“退养制”:当员工因身体原因无法继续工作后,只需要提出申请,公司便会以过往最高月薪为基准每月发放,直到员工离世。
这些制度的完善,使得残友建立起一套涵盖工作与生活的员工保障体系。上班的8小时,由于公司全部采取无障碍设施,集体食堂就餐,所以残疾员工可以专注无碍地投身工作;8小时外,由公益机构全面负责员工的生活及料理。
全方位的照顾,给了员工极其便利的生活体验。残友的人事负责人提到,残友员工中曾有几位高考状元,大学毕业后,他们原本可以去更大的平台,可由于公司无法提供无障碍的工作环境,他们下班后的生活也难以安排,最终他们还是选择了残友。

这也是残友能够吸引和留住优秀残障人士的重要因素。

郑卫宁讲述残友成长史/@残友集团

从运营成本的角度考虑,这些充满公益气息的制度同样能够给企业带来长足的收益。据残友人事相关负责人介绍,以上这些员工供养制度,虽然前期投入成本较高,但稳定运营后,可以为公司带来极其稳定的人才输送,因此创造出更大的经济空间。
据相关计算显示,由于员工基数大带来的规模效益,残友每提高1元的收入,其成本投入为0.7元。巨大的杠杆效应带来客观的收益,过去20年间,残友集团旗下已经诞生了两家新三板上市公司——残友软件和残友电商。

以退养为例,该制度实施以来,残友上千名员工中只有十几人因病退养。这一制度并未给公司带来经济负担,反而成为员工凝聚力的重要来源。郑卫宁觉得自己的判断是对的:“残疾人最恐惧的不是休息,而是没有价值。”

@残友郑卫宁

如今的残友,更像是一个基础设施完善、内部凝聚力强的社区:大家一起工作共同生活,许多残疾人在这里组建家庭,养育后代,不少人还考取了社工专业证书,以个人、小组和社区为单位进行社工类服务。
残友呈现出另一种企业样态的模版:不仅拥有巨大的经济可持续性,还保证了集体生活的秩序和尊严。


3、“持续造血”

诚然,对任何一家追求永续发展的企业来说,持续造血的能力必不可少。
当前,国内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平台不多。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效果较好的福利企业和重度、智力、精神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创办门槛高、普遍生存困难,难以为残障人士就业提供更多机会。

官方数据统计显示,截至2021年,仍有1000多万名就业年龄段持证残疾人未实现就业。

2019年10月28日,残疾人选手参加CAD制图比赛。王刚(浙江分社)/中新社/人民视觉

郑卫宁认为,只有企业拥有稳健的经营发展能力,才能为残障人士的就业和生活提供更为坚实的支撑。因此,在残友的发展历程里,无论是选择信息技术作为早期的发展主力,还是后期的高科技转型,不断寻找发展风口和员工特质的交汇点,是残友集团保持生机的重要路径。
如今,残友的业务范围已经涵盖软件制造、生物医疗、电子科技、智慧城市、影视动漫等诸多领域。未来,人工智能、生物科技等高精尖技术都在残友的发展布局中。
进军新领域的底气,一方面来源于残友较稳固的人才储备,另一方面得益于其基金会、公益机构、企业三位一体的运作模式。

这一运作模式是从公司过去26年的实践中逐步摸索形成。据了解,残友集团目前由基金会控股集团和各分公司,保证集团和各分公司为公益性质。企业采取商业化运作,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的同时保障稳定营收;企业盈利分红给基金会,用来投资开办分公司和支持公益活动。

2012年7月12日,深圳,首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开幕,图为残友集团


通过企业、基金会、公益机构的分工合作,残友集团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企业的运作模式。这一模式下,基金会为管理前端,公益机构和社会企业为发展双翼,三者互为一体,形成一套稳定的内循环机制。
放眼当下,由于社会企业概念在中国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,因此成功的案例并不多;而残友集团,却让人眼前一亮。郑卫宁骄傲地说,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不少,深圳市全国优秀福利企业也不少,但是同时拥有这两项称号的只有残友一家。
展望未来,郑卫宁也希望残友可以成为一个标杆,引领更多残障人士相关企业的发展。